前言
近日,一则关乎全球油气管道行业发展的重磅消息传来—— 由我国牵头制定的油气管道领域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并施行。这一标准的出台,不仅填补了国际油气管道输送术语统一的空白,更标志着我国在油气管道领域的技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全球油气管道行业的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 “中国动力”。
长期以来,国际油气管道行业因术语不统一,在技术交流、项目合作、设备贸易等方面面临诸多阻碍。不同国家、地区对同一技术概念的术语定义各异,导致沟通成本居高不下,甚至可能引发技术误解与安全隐患。此次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以“中国提案,全球共识” 为核心思路,彻底打破了这一僵局,为全球油气管道行业搭建起了一个权威、统一的交流框架。
一、国际标准:涵盖多领域,实现术语全球统一
该国际标准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全面覆盖了油气管道领域的基础通用、材料设备、设计、施工、试压、运行维护、腐蚀防护等多个专业领域。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亮点在于,标准首次在国际上统一了 287 项油气管道输送术语,真正实现了 “一术语一定义,全球同义同解”。
在基础通用领域,标准对油气管道行业常用的基础概念、技术原理相关术语进行了精准界定,为行业技术交流奠定了统一的语言基础。例如,针对“油气管道输送系统” 这一核心概念,标准明确了其涵盖的范围、组成部分及功能定位,避免了以往不同国家因理解差异导致的认知偏差。
在设计、施工与试压领域,标准对管道系统设计参数、施工工艺要求、试压标准等关键术语作出了详细定义。以“管道安装精度” 术语为例,标准不仅明确了精度的衡量指标,还规定了不同工况下的允许偏差范围,为国际间管道施工项目的质量管控提供了统一依据,有效降低了因术语差异引发的施工质量问题。
运行维护与腐蚀防护领域的术语统一同样意义重大。标准对管道运行中的压力监测、流量调控,以及腐蚀防护中的涂层技术、阴极保护原理等术语进行了规范,使全球油气管道运营企业在设备维护、故障排查、腐蚀防控等工作中拥有了共同的技术语言,有助于提升全球油气管道的运行安全性与使用寿命。
二、标准制定:多国协作,历经五年精雕细琢
一项国际标准的诞生,背后凝聚着无数专家的心血与智慧。该油气管道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堪称国际合作与技术攻坚的典范。
早在 2020 年 10 月,我国便启动了该标准的培育工作。经过近两年的精心筹备与技术论证,2022 年 8 月,标准成功在国际相关组织立项,正式进入制定阶段。作为标准牵头单位,国家管网集团肩负重任,迅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专家团队 —— 由来自 13 个国家的 38 名专家组成国际工作组,同时配备 50 余名专家组成的国内支持团队,构建起 “国内 — 国际” 协同推进机制,近百名专家共同投身于标准制定工作。
标准制定过程中,我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以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业术语第 3 部分:油气地面工程》和行业标准《油气储运术语》为基础,凝练我国在长输管道建设与运营中的成熟技术和优秀实践经验。同时,积极对标国外先进标准,广泛吸纳国际同行的先进理念与技术成果,确保标准既符合我国实际需求,又具备国际先进性与通用性。
自启动以来,标准制定历经 5 年时光,期间共组织 21 次国内外专家技术研讨会,针对标准内容中的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完成 25 轮次文本迭代,不断优化术语定义的准确性与表述的严谨性;开展 3 次全球范围意见征集,广泛听取各国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的意见建议;经过 4 轮严格投票,最终形成结构严谨、内容完备的国际标准,充分体现了 “中国提案,全球共识” 的理念。
三、标准大纲解析:构建系统化术语体系
该国际标准大纲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为全球油气管道行业构建了系统化的术语体系,各章节内容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术语标准框架。
前言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一般概念相关术语
4 材料和设备相关术语
4.1 管道材料
4.2 设备
5 设计、施工和测试相关术语
5.1 管道系统设计
5.2 管道安装
5.3 焊接与无损检测
5.4 预投运与投运
6 运行和维护相关术语
6.1 管道与站场运行
6.2 管道维护
6.3 维修与应急响应
6.4 延寿与废弃
7 腐蚀控制相关术语
7.1 总则
7.2 涂层
7.3 阴极保护
7.4 杂散电流
参考文献
四、管道材料术语体系分析
这部分内容构建了一套围绕管道材料全生命周期的术语体系,核心是通过精准定义建立行业共识,可从三个维度进行解读:
1.材料质量控制维度
从材料质量控制维度看,这里形成了从缺陷识别到质量验证的完整闭环术语链。像“imperfection”“discontinuity” 等基础缺陷术语,确立了质量偏差的基准定义,明确 “可能影响完整性的偏离” 这一核心判定标准,还关联无损检测技术,为缺陷可识别性提供技术前提。“manufacturing defect”“MPS”“qualification test” 等制造过程相关术语,构建起 “规范 - 执行 - 验证” 的质量管控框架,MPS(制造工艺规范)作为过程控制依据,鉴定试验(qualification test)作为结果验证手段。而 “steel grade”“MDS” 这类材料属性描述术语,从本质特性角度,把抽象的 “质量” 转化为可量化的化学、物理及机械性能指标。
2.材料加工形态维度
在材料加工形态维度,聚焦管道成型与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概念。弯曲工艺方面,“cold bending” 与 “induction bending” 区分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加工方式;弯管(“bend”)及其相关的 “bend angle”“extrados”“intrados” 等术语,构成几何描述体系,体现出对加工精度控制的重视。变形类术语如 “deformation”“dent”“ovality” 等,构建了形态异常的分类框架,特别强调 “影响原始横截面或直线度” 这一判定原则,将外观变化与功能影响关联起来。
3.损伤与缺陷分类维度
从损伤与缺陷分类维度分析,建立了多维度的损伤识别体系。按成因分类,“arc burn” 明确电致损伤特征,并通过排除法区分相似痕迹;“gouge” 与 “dent” 则界定了机械接触导致的不同损伤形态,一个是材料去除,一个是塑性变形。按内部特征分类,“inclusion”“lamination”“hard spot” 等术语,指向材料内部或近表面的质量隐患,揭示了原材料生产及加工环节可能引入的缺陷类型。
五、一图读懂
参考资料:新华社、煤气与热力、ISO官网
此文由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搜集整理编译,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资料。文章不用于商业目的,仅供行业人士交流,引用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低空交通纳入国家战略,复合材料企业迎来立体交通新蓝海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