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破局:低空交通正式纳入国家交通战略体系
2024年9月12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申报方向指引(2025年)》,首次将"促进低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列为16个核心申报领域之一,并细化出52个具体方向,涵盖应用场景培育、规划编制、联合监管三大维度。这一政策标志着我国低空交通正式从地方试点迈向国家战略层面,为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立体交通网络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持。
政策核心亮点:
明确提出城市空中交通(UAM)、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12类应用场景培育方向,要求试点地区实现"3年内形成可复制经验";首次要求省级交通部门编制低空交通专项规划,统筹空域资源、基础设施布局与产业发展;推行"行业+地方"联合监管模式,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破解适航认证、空域管理等制度性障碍。二、产业共振:复合材料企业迎来三大战略机遇
低空交通装备对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等性能的严苛要求,使复合材料成为关键技术支撑。据测算,单架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复合材料用量占比达60%-70%,远超传统航空器30%的水平。政策红利释放下,复合材料企业可通过三大路径切入低空经济赛道
材料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
高性能纤维:重点发展T1100级碳纤维、芳纶纤维等高端产品,满足飞行器主承力结构需求。中复神鹰已实现T1100千吨级量产,成本较进口降低40%;预浸料技术:开发快速固化、低温成型的预浸料体系,缩短制造周期。光威复材研发的3分钟快速固化预浸料,已应用于亿航智能EH216-S机身;功能化改性:研发电磁屏蔽、隐身、自修复等智能复合材料,提升飞行器环境适应性。上海杰事杰开发的石墨烯改性碳纤维,导电性能提升300%。工艺升级:构建智能制造新范式
自动化铺放:部署8轴联动机器人铺丝机,实现大型构件一次成型。中航高科引进的德国DST自动铺丝机,材料利用率从65%提升至85%;3D打印技术:采用激光烧结、光固化等工艺制造复杂结构件。铂力特为峰飞航空定制的钛合金3D打印支架,重量减轻60%;数字化仿真:建立材料-工艺-性能数据库,缩短研发周期。安世亚太开发的低空飞行器专用仿真平台,可将适航认证时间缩短50%。生态共建:打造产业协同创新体
联合实验室:与主机厂共建材料研发中心,如中简科技与沃飞长空成立"先进复合材料联合实验室",定向开发航空级材料;标准制定:参与《民用无人机复合材料结构件通用要求》等国家标准编制,抢占行业话语权。恒神股份已牵头制定3项团体标准;供应链金融:通过保理、融资租赁等模式解决下游客户资金压力。光威复材与平安租赁合作推出"材料+设备"一揽子融资方案,带动订单增长200%。三、未来商机: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千亿级
据赛迪顾问预测,到2030年我国低空交通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其中复合材料相关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形成三大增长极
城市空中交通(UAM)
预计2027年国内eVTOL保有量将超5000架,带动碳纤维需求1.2万吨/年。重点企业可关注:整机结构件:为亿航智能、沃兰特等提供机身、机翼等主承力部件;动力系统:开发电机壳体、螺旋桨等轻量化组件,替代传统金属材料;内饰系统:研发阻燃、降噪的蜂窝夹芯材料,提升乘坐体验。物流无人机

顺丰、京东等企业计划2025年前部署10万架物流无人机,催生高频次、低成本材料需求:货箱结构: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成本较碳纤维降低60%;包装材料:开发可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满足绿色物流要求;地面设施:建设无人机机库、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使用SMC模压复合材料。
应急救援体系

政策要求2025年前实现"30分钟应急响应圈"全覆盖,带动特种材料需求:防火材料:研发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通过FAR 25.853阻燃认证;抗冲击结构:采用芳纶蜂窝夹芯材料,提升直升机抗坠毁性能;隐身涂层:开发雷达吸波材料,满足军民融合应用需求。
四、战略建议:构建"技术+资本+生态"三维竞争力
面对低空经济历史性机遇,复合材料企业需实施战略转型:
技术维度:建立"材料-设计-制造"一体化研发体系,突破热塑性复合材料、纳米增强等前沿技术;资本维度:通过并购、战略投资等方式整合产业链资源,如中材科技收购中复连众,强化风电叶片与航空复合材料协同;生态维度:参与组建低空交通产业联盟,与空域管理、通信导航等企业共建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全链条价值共创。结语:
低空交通的崛起,不仅重塑了传统航空产业格局,更为复合材料企业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在政策、技术、资本的三重驱动下,那些能够率先完成技术迭代、生态布局的企业,必将在这场立体交通革命中占据先机,书写新的产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