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微信登录

国内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自主智造与热防护创新-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双技术成果落地

近期,中国航空航天领域迎来两项关键技术应用的重要突破。国家级创新平台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高校科研成果向工程实践的高效转化,正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其中,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复合材料自动铺丝软件的销售合作,这一进展标志着我国在航空复合材料智能制造领域实现自主化关键跨越;与此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的新型防热材料,在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试验任务中成功投入使用,为航天器应对极端环境提供了核心技术保障。

自主智造与热防护创新-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双技术成果落地

作为国防领域首个、航空领域独家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自成立之初,便承担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成果落地转化的重要使命。该中心由航空工业集团与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打造,采用多元投入、央地协同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致力于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此次与多家企业签订软件销售协议,正是其践行边建设、边创新、边转化理念的重要成果,将有效推动复合材料智能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规模化落地。

复合材料凭借轻量化、高强度等独特优势,成为现代航空航天器升级的核心材料,而自动铺丝技术则是实现复合材料高效制造的关键手段。此次签约的自主化软件系统,借助数字化技术对复合材料构件的制造流程进行精准调控,实现高效成型。相较于传统制造模式,该技术方案能明显提高材料利用率与生产效率,推动航空航天结构件向更轻量、更高强度的方向发展。这种软件定义制造的突破,不仅摆脱了对外部相关技术的依赖,更搭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技术链条,为我国大飞机、无人机等装备的升级迭代提供关键支撑。

自主智造与热防护创新-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双技术成果落地

在航天领域,极端环境下的热防护技术直接决定任务成败。当载人飞船以超高速度重返大气层时,其表面因剧烈摩擦会产生高温环境,这对防护材料提出了极高要求。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团队联合企业研发的新型防热材料技术方案,通过创新设计实现了防护性能的全面提升。该技术采用先进复合材料体系,依托多尺度结构调控与一体化成型工艺,在大幅减轻材料重量的同时,显著增强了防热效率与结构稳定性,成功通过超高温烧蚀考验。

这项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产学研深度协同的创新模式在发挥作用。研究团队围绕新一代载人飞船对热防护系统的迫切需求,经过多年钻研,攻克了一系列基础科学难题与关键技术障碍,形成了从材料设计、制备工艺到性能评估的完整技术体系。这种理工结合、服务航天的研发思路,不仅确保了技术方案的科学性与工程适用性,更实现了从实验室成果到航天工程应用的快速转化,为我国载人深空探测与空间站运营筑牢基础。

自主智造与热防护创新-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双技术成果落地

尽管两大技术突破分属不同领域,但均指向航空航天产业自主可控的核心目标。复合材料制造软件的自主化与防热材料的技术创新,分别从装备制造与极端环境防护两个层面,补齐我国航空航天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短板。前者以数字赋能提升材料制造水平,后者依靠材料革新保障极端环境安全,二者形成的技术合力,正重塑我国航空航天材料技术的竞争格局。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持续加大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投入,在关键材料、核心软件等卡脖子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国家通过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优化产业生态布局等举措,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创造了良好环境。此次两项技术的成功应用,正是国家战略引导与市场主体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彰显了我国在航空航天高端材料与软件领域的创新实力。

自主智造与热防护创新-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双技术成果落地

随着航空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软件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大型飞机到低空飞行器,从近地轨道任务到深空探测,对材料性能与制造水平的要求愈发严苛。此次突破的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与防热材料技术,不仅将直接服务于当前重大装备型号,其技术成果还将辐射至更多领域,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

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正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提供持续发展动力。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的产业协同模式、哈工大与企业的联合研发机制,均为技术成果快速转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这种创新转化应用的良性循环,正加速形成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优势与产业优势,为我国航天强国建设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此文由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搜集整理编译,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资料。文章不用于商业目的,仅供行业人士交流,引用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浙江火凤电气有限公司销售信息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