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对复合材料的电气化需求
速度、动力、效率和可持续性是衡量汽车性能的关键指标。然而,这些目标面临着一个共同的 “敌人”—— 车辆质量。为应对这一挑战,全球各行各业已越来越多地采用先进复合材料。
在航空航天和先进空中交通(AAM)等先进交通领域,复合材料的应用已取得显著进展。过去 50 年间,航空航天行业对复合材料的接纳程度不断加深:以波音 737 为例,其复合材料占比不足 10%;而空客 A350XWB 和波音787 等新型机型,复合材料占结构重量的比例已超过 50%。
但若审视汽车行业同期的情况,尽管在实现减重和可持续性目标上,汽车行业与其他交通领域的紧迫性相当,但其复合材料的整合进程却相对滞后。目前,普通乘用车的复合材料平均占比约为 10%,更高的渗透率主要集中在超高端车型中。汽车行业采用复合材料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是其较高的成本。
在乘用车领域,与目前主流的钢材或铝材相比,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通常能使零部件重量减轻14% 至 25%,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则能减轻 25% 至 40%。然而,汽车级复合材料(尤其是碳纤维增强聚合物)每公斤的材料与加工综合成本,是钢材或铝材的 10 倍以上,因此如前所述,其大批量应用仅在豪华车型领域具备经济可行性(见表 1)。
表1 各类材料每公斤平均成本(单位:美元)
材料种类 | 2020 年 | 2025 年 |
软钢(Mild steel) | 1.4 | 1.4 |
高强度钢(High strength steel) | 1.5 | 1.5 |
先进高强度钢(Advanced high-strength steel) | 1.9 | 1.9 |
超高强度钢(Ultra high-strength Steel) | 2.0 | 2.0 |
铝材(Aluminium) | 3.7 | 3.6 |
镁材(Magnesium) | 5.9 | 5.5 |
复合材料(Composites) | >50.0 | >50.0 |
尽管复合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平均渗透率仅约为 10%,但全球汽车行业庞大的产量推动了对复合材料的大量需求。仅 2024 年一年,汽车行业对复合材料的需求价值就超过 120 亿美元(约合 102.4 亿欧元),需求量超过 3300 千吨。
非线性的生产-需求格局
从生产角度来看,以中国为主要推动力的亚太地区在汽车行业占据主导地位。截至 2025 年,该地区汽车年产量估计超过 5000 万辆,其中仅中国就占约 60%(超过 3000 万辆)。欧洲紧随其后,汽车年产能约为 1800 万辆。
有趣的是,尽管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但这两个地区对复合材料的需求却基本相当。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欧洲车型的单车复合材料平均含量远高于亚太地区车型。
北美地区的汽车产量虽排名第三,但其预计将成为对汽车复合材料需求最大的地区。高需求反映了该地区的车辆构成特点:与其他地区以乘用车为主不同,北美道路上以轻型商用车(尤其是小型货车)为主。因此,尽管北美地区的汽车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但由于这类车型的复合材料含量通常较高,其对复合材料的需求量也会不成比例地增加。截至 2025 年,北美地区的需求约占全球汽车复合材料需求的 35%,折合复合材料约 1300 千吨,其中约 70% 的需求预计来自轻型商用车品类。
从燃油车到电动车的复合材料零部件应用
在燃油乘用车中,复合材料的典型应用包括钢板弹簧、车身外板、发动机罩、行李箱盖和进气歧管。在高端跑车和轻型商用车中,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涵盖了扰流板、A 柱、单体壳底盘部件、舱壁、保险杠、卡车车厢以及其他结构件或空气动力学部件。
截至 2025 年,美国汽车保有量中仅有约 25% 为电动车,其中纯电动车仅占 10%。从需求角度来看,这一现状为汽车复合材料开辟了多条发展路径。
不断扩大的电动车保有量本身对复合材料的需求较大,因为同级别电动车通常比燃油车集成更多复合材料部件,例如电池外壳、模块托盘和接线盒盖,这直接推动了对复合材料的需求增长。
此外,由于配备电池组,电动车通常比同级别燃油车重 10% 至 15%。额外的重量加上消费者持续的续航焦虑,使得减重对电动车而言更为重要。平均而言,电动车减重 15 至 20 公斤,续航里程可延长约2 至 2.5 公里。虽然这一数值看似不高,但如果将减少的重量替换为额外的电池容量,续航里程最多可增加 5%(见图 1)。
图1 2024 年美国按车辆类型和动力系统划分的新车平均重量
另外,目前美国的电动车保有量主要集中在乘用车领域,这为电动轻型商用车留下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因此,本身复合材料渗透率就相对较高的轻型商用车领域实现电气化,将进一步推高美国市场对复合材料的需求。在轻型商用车领域,皮卡车的潜力尤为显著 —— 电动皮卡车的平均重量比同级别燃油皮卡车约重 2000 磅(折合 907 公斤)(见图 2)。
图2 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的材料使用差异
燃料电池电动车(FCEVs)与电池外壳中的复合材料应用趋势
汽车电气化不仅包括纯电动车(BEVs),还包括燃料电池电动车(FCEVs)。
目前,全球燃料电池电动车的保有量约为 8 万辆,但由于其碳足迹远低于高碳排放量的纯电动车,人们对其认可度不断提高,预计到 2029 年,燃料电池电动车的保有量将增至 25 万辆。与纯电动车配备电池外壳和托盘不同,燃料电池电动车拥有对复合材料需求较高的储氢罐或压力容器。尽管燃料电池电动车对复合材料的需求量不及纯电动车,但不应忽视其对该市场的影响。目前,燃料电池电动车的压力容器每年产生约 90 千吨的复合材料需求,预计到 2029 年,这一需求可能增至约 120 千吨。
在燃料电池电动车中,储氢罐已成为典型的高复合材料需求部件。相反,在纯电动车中,电池外壳有望成为这一领域的代表部件。然而,复合材料储氢罐已实现广泛应用,复合材料电池外壳的应用却尚未达到这一水平 —— 目前约 70% 的电动车仍采用铝材和钢材制成的电池外壳。
从技术角度来看,在电池外壳的材料选择上,复合材料的性能明显优于铝材。复合材料不仅能大幅减重,还具有更优异的隔热性能。例如,碳纤维增强聚合物的热导率几乎是铝材的 1/200,并且通过合理使用阻燃添加剂,可设计出满足严格的防火、防烟和防毒(FST)要求的复合材料。这些特性对于降低电动车电池热失控相关风险至关重要。
行业已充分认识到这些优势,向复合材料电池外壳的转型正快速推进。与大多数汽车应用场景一样,在电池外壳领域,玻璃纤维的渗透率也高于碳纤维。同样,无论是在电池外壳领域,还是在更广泛的汽车复合材料行业,热塑性塑料都是主要的树脂类别。
考虑到热塑性塑料的主导地位以及行业对其长期的信任,Stratview 研究公司(Statview Research)估计,未来 5 年,全球汽车复合材料需求中约 75% 将来自热塑性塑料基材料(见图 3)。
图3 按树脂类型划分的汽车复合材料市场分布
重量悖论
尽管复合材料因减重优势而备受赞誉,但对不同细分市场车辆平均重量的分析却揭示了一个悖论:尽管复合材料的应用不断推进,但车辆的平均重量却持续上升。以美国汽车保有量为例,车辆的平均整备质量从 2000 年的约 3800 磅(折合1.7 吨)增至 2025 年的 4400 磅(折合 2 吨),增幅达 15%;与 1980年相比,增幅更是约为 40%。
车辆重量上升的原因包括多项因素,例如更严格的安全法规(导致额外增加安全气囊组件)、信息娱乐和驾驶辅助系统的普及,以及消费者对更大尺寸车辆的偏好。但这一现象也凸显出,复合材料在抵消这些趋势、为全行业带来真正减重效益方面,仍存在未被挖掘的潜力。
因此,实现真正的减重(而非在重量不断增加的车辆中仅整合轻量化部件),能成比例地大幅降低整体碳排放。另一种同样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天然纤维复合材料 —— 在部分零部件中初步应用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实践表明,其可将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高达90%。
另一个颇具前景的解决方案是在车辆中整合回收复合材料部件。整合回收复合材料材料为有效降低碳足迹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尽管碳纤维回收技术已存在多年,且许多商业回收企业将汽车行业视为主要终端应用市场,但在车辆制造中实际采用回收复合材料的比例仍然很低。行业推动的相关举措也较为有限,但 2025 年 3 月宣布的FIBIAS++ 项目是一个显著例外。该项目有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等主要原始设备制造商(OEMs)参与,且专门致力于在汽车应用中使用回收复合材料。
迈向有效的碳足迹降低
随着汽车行业面临日益严格的能效和可持续性目标,从玻璃纤维、碳纤维到新兴的天然纤维复合材料,各类复合材料正有望从 niche 豪华车型应用转向主流车辆结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保有量电气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燃料电池电动车的初步发展,是推动汽车领域复合材料需求实现前所未有的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总体而言,这些进展,再加上战略性整合回收复合材料部件,不仅有潜力使汽车行业跻身更具环境可持续性的行业行列,还能为供应链中的相关环节带来重大机遇。
来源:JEC Magazine 原作者ANIKET ROY
上一篇:旋转3D打印的前景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