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21日,新疆哈密淖毛湖基地的戈壁上空迎来了一个科幻感十足的庞然大物-北京临一云川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S1500型浮空风力发电系统。这个长60米、宽40米、高40米的“空中电站”在强风中稳定悬浮,顺利完成全科目试飞,标志着我国在高空风能利用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而这一突破的核心支撑之一,正是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创新应用。
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浮空风电装置,S1500型系统的设计功率达1兆瓦,其能“飞天发电”的关键在于突破了传统风电的材料局限。高空环境中强风、温差、雷电等极端条件,对材料的轻质、高强、耐候性提出严苛要求。研发团队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空天院等机构,最终选定碳纤维与凯夫拉纤维交织的树脂基复合结构作为核心材料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轻与强”的工程矛盾。
在主体结构设计上,S1500的主气囊与环翼构成的巨型涵道完全采用这种复合材质打造,其抗拉强度超过2000MPa,能轻松抵御20米/秒以上的9级高空强风。更巧妙的是,这种复合材料兼具柔性与刚性,配合充气式结构设计,可通过调整内部气压适应不同风速,即便遭遇 30米/秒的阵风冲击,仍能保持姿态稳定。相较于传统风电塔筒使用的钢材,该复合材料重量仅为其十分之一,却实现了三倍以上的强度提升,这也是S1500无需建设大吨位塔筒和混凝土基础的核心原因,直接节省材料用量 40%,度电成本随之下降30%。
连接空中平台与地面的三根系留缆绳,更是复合材料集成创新的典范。这根“空中生命线”采用多股碳纤维复合材质编织而成,内部集成66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实现了“锚固、输电、通信”三位一体功能。其抗拉强度达到3000兆帕,相当于同等粗细钢材的6倍,能稳稳承载整个系统的重量,同时将电力以低于5%的损耗输送至地面。缆绳中还嵌入了应力传感器与多重绝缘层,一旦张力出现异常可立即触发保护机制,即便单股断裂,剩余部分仍能承受 80%的额定载荷。
极端环境适应性的实现,同样离不开复合材料的技术加持。针对新疆戈壁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的特点,研发团队为气囊表面定制了改性聚氨酯复合涂层,该材料能耐受- 60℃至60℃的温度波动,同时具备优异的抗紫外线老化性能,确保气囊在高空长期运行不发生泄漏或结构老化。涵道内的12套100千瓦发电机组叶片,则采用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制造,不仅重量减轻25%以上,还通过内置电热丝实现了- 50℃环境下的自动除冰,保障发电效率稳定。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关键复合材料已实现全面国产化。研发团队联合岳阳生产基地攻克了热压罐- RTM复合成型技术,将涵道结构的制造周期从72小时缩短至18小时,材料利用率提升至85%,为后续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在防雷安全设计中,复合材料再次发挥妙用:气囊表面涂覆的导电纳米涂层能将雷击电流衰减60%以上,配合低阻抗接地系统,即便遭遇 100kA雷电流冲击,设备完好率仍能保持100%。
此次试飞成功并非偶然。从2024年SAWES-500型系统采用初代复合材料实现50千瓦发电,到2025年初SAWES-1000型通过材料迭代将功率提升至100千瓦,复合材料的每一次技术升级都推动着系统性能的跨越式发展。北京临一云川CEO顿天瑞在试飞现场强调:“复合材料的突破让高空风能从理论变为现实,我们的系统能在戈壁强风、高原低温等极端工况下稳定运行,核心就在于掌握了材料配方与结构设计的自主知识产权。”
在应用场景中,复合材料赋予的轻量化优势愈发凸显。对于应急救援而言,S1500的模块化复合结构使其可在24小时内完成拆解转场,2小时内升空发电,为灾区提供即时电力支持;在南海岛礁、青藏高原等偏远地区,其耐腐蚀、耐低温的复合材质能适应高湿、严寒环境,成为无需电网覆盖的“移动超级充电宝”。
从2017年实验室里的材料配方演算,到如今戈壁上空的稳定悬浮,这支“95后”主导的研发团队用八年时间,以复合材料为钥匙打开了高空风能利用的大门。S1500的成功试飞,不仅标志着我国在浮空风电领域掌握了标准制定话语权,更证明了复合材料技术对新能源产业的颠覆性推动作用。按照计划,该系统将于2026年实现批量生产,这些由复合材料打造的“空中电站”,将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兼具经济性与安全性的中国方案。
上一篇:国内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与产业突破: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